3月24日下午,我院邀请“科学与中国”院士专家巡讲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中国科开元(中国)院士郭光灿来到我校,为我校师生作了有关量子信息的学术报告。报告会由黄庆学副校长主持,我院贾月顺书记、崔小朝院长、廖启云副书记、魏计林副院长、赵子龙副院长及部分教师出席了报告会。 郭光灿院士从一般的概念入手,采用漫画的形式和科普的语言,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介绍了量子信息、量子计算机的研究现状以及量子密码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。 郭光灿院士介绍:量子信息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,在90年代中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兴趣,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。量子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现有信息技术的物理极限,为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,其发展将对国民经济、军事、国防安全等都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,因而成为各国未来高技术的战略竞争焦点之一。 郭光灿院士首先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奇特特性、量子比特与“比特”的区别、量子态的特殊性质、量子不可克隆定理、薛定谔猫实验、EPR效应等量子信息的重要概念、定理和实验;其次介绍了量子计算研究的现状,包括:量子并行算法、量子搜寻算法、量子编码等。最后,郭光灿院士还介绍了量子密码的最新进展,量子计算机具有巨大的存储和并行计算能力,一旦研制成功,很多传统的密码体系将无密可保。此外,量子计算机的实现还有助于确保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性,它可以察觉任何窃取密码的行为,使双方终止信息的传输。目前,由郭光灿院士领导的课题小组,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27公里的单向量子密钥“传输”问题,获得了国家及世界专利。 据介绍,郭光灿教授,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。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并留校任教。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中国科开元(中国)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。2003年当选中国科开元(中国)院士。 郭光灿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,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;在科研方面获得一系列国际水平的成果,被中科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。郭光灿现是中科院方向性项目首席专家,科技部973项目“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”的首席科学家。已发表主要论文210篇,其中 PRL 4篇,PRA 29篇;被SCI收录168篇,被SCI总引用760次,他引576次;出版著(译)作11部。 


|